野旷天低树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宿建德江》。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,他的诗作大多以自然山水为主题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。《宿建德江》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所作,当时他停泊在建德江边,面对茫茫的江水和空旷的原野,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。
创作背景对诗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。当时孟浩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,他的仕途并不顺利,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惆怅。而建德江的景色正好与他的心境相契合,空旷的原野、低沉的天空和宁静的江水,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宁静,也让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写下了“野旷天低树”这句诗,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。
野旷天低树的下一句是“江清月近人”。这句诗的文字表述简洁而富有意境,“江清”描绘了江水的清澈,与前面的“野旷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“月近人”则将月亮拟人化,仿佛它在靠近行人,给人一种亲切感。
从对仗的角度来看,“野旷”对“江清”,“天低树”对“月近人”,对仗工整,意境深远。“野旷”描绘了原野的空旷,“江清”则突出了江水的清澈,两者相互映衬,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。“天低树”和“月近人”则分别从天空和月亮的角度,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,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
这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。诗人在旅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,面对空旷的原野和低沉的天空,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。而“江清月近人”这句诗则将他的这种感受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,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。
在文学史上,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这句诗具有极高的地位。它不仅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,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。从唐代开始,它就受到了众多诗人和文人的喜爱和推崇,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对这句诗进行了引用和模仿,如宋代诗人苏轼在他的《赤壁赋》中就写道:“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;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。”这里的“山高月小”与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中的“天低树”和“月近人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。
这句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启发。它教会了后世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,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。后世的许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借鉴了这句诗的艺术手法,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,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。
例如,唐代诗人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中就有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诗句,这句诗与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一样,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又如宋代诗人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中也有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这里的“绿肥红瘦”虽然没有直接描绘自然景色,但通过对绿叶和红花的对比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,与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发表评论